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为了能在海量的求职简历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待见,最终脱颖而出,不少人丧失诚信道德的底线,不惜在简历上做手脚。以至网上出现“简历不造假,典型一大傻”的流行语。要遏制这股愈演愈烈的不正之风,大学要筑起防简历“注水”的第一道防线。
注水的简历,之所以能轻而易举的合法化,堂而皇之的盛行于人才市场,关键是大学把关不严。大学有自己的私心,出于对自家学生的偏爱,对学生简历造假持放任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盖章就盖章,给造假学生大开方便之门。再说,注水的简历,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无害于学校,某种程度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于学校有益。基于这种原因,就是偶有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较真,向大学求证简历的真伪,学校也是极力帮忙圆谎,做顺水人情,不知不觉中沦为简历造假者的帮凶。殊不知,这样一来,忘却了大学应该是一方净土,应该坚守道德与智慧的高地。
诚信的个人简历在人才市场总是不招待见,而弄虚作假的奸猾小人则在一旁嘲笑诚信的应聘者被拒之门外,这是何等的悲哀。出于担心别人在简历上做手脚,自己太诚实会吃亏,加之不少学生没有证书,于是纷纷跟风造假,一时间,简历造假就像传染病,在求职者中传播开来。这样包装过的简历给用人单位看着体面,也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实力。
有份量的证书不同于学生证、毕业证,不可能人手一份。物以稀为贵,能获此殊荣,证明在学校期间表现突出,肯定有过人之处,招聘单位自然在同等条件下,钟情于有证一族,对他们高看一眼。基于招聘单位对大学所颁发证书的信任,我们的大学更应该严守道德的底线,扎牢篱笆,维护学校的尊严,让造假者不能蒙混过关。
大学在审查核实简历时,要负起责任,敢于担当,对弄虚作假者坚决说不,并予以严惩,筑起防止简历注水的第一道防线,给社会道德建设传递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