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身边总是有人提醒你:去社团不如好好学习,社团经历不能为你加分。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社团经历对于找实习真的是“减分项”?
这几天总听到身边的大学生念叨:社团经历究竟对实习有没有帮助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我们究竟应该从社团经历中带走哪些东西,去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实习。
你周围也许有这样的小伙伴:拼命在一个社团里做事,期待着能够从干事一直到副部 一直到部长,再成为主席,就因为听了一些学长学姐的话:“在一个社团里待着,最终没个主席、部长的title,基本是白搭!”。
那么HR在招人的时候,真的这么看重社团经历中你的职位高低吗?
小名觉得,未必哦!
1 HR在招人的时候一定会最先考虑人岗匹配。
他会通过你的经历来判断你是否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所以你需要做的是考虑未来理想的职位需要怎样的能力,你能在社团经历中培养这种能力吗?
关注那些真正能够在社团经历中收获的东西,而不是纠结于究竟要不要坚持做到部长或者主席。
如果你足够优秀,在当干事的时候也能培养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利的能力,如果还没有规划,即便是当上了部长主席,也许你最终也没有收获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入职场的技能哦~
那哪些能力能够在社团中培养并对将来找实习有帮助呢?小编举了三个:
与人沟通的能力
领导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这三点是职场通用的软实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社团经历在找实习的过程中为自己加分,就一定要努力提升这三点能力,并且在应聘的时候展现出来。
2 怎样展现自己在社团中收获的能力呢?
这里和大家介绍一下简历撰写时经常会用到的STAR法则。
STAR法则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STAR法则是一种常常被面试官使用的工具,用来收集面试者与工作相关的具体信息和能力。我们在描述自己的一个项目经历时就可以运用这一法则来使自己的描述更加有条理哦~
举个栗子:
20XX年X月,在只有3天准备时间的情况下(S),要完成XX活动的最终举办(T),花费一天时间写出了20页活动策划(A),最终活动受众超过2000人,学校官方新闻网站XX作了跟踪报道(R)。
是不是比“活动反响良好、自我成长迅速、累积了大量相关经验”要有说服力很多呢?
3 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并及时总结。
整理资料,搬运信息,做表格做PPT... 如果能把这些小事做好,做出彩,一定会给leader留下良好的印象。基本上,找实习的时候公司并不指望实习生创造很多价值,更多的时候对实习生是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性。而这些就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
你在社团里对待那些小事的态度就和未来你实习的时候的工作态度有相似的地方,HR在面试实习生的时候,也会问一句“一开始做的可能都是一些基础的事,甚至比较枯燥,你会怎么看待?”
这个时候就是在考验你的态度了。
记得及时总结和反思你在社团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做些小的事情不可怕,你要学会调整心态,并自己去发掘有学习价值的点,聪明人懂得从一切小事中挖掘进步的空间。
很多同学觉得在学校里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过一年写简历的时候更是没什么可写的。为了避免这一点,一定要养成记录的习惯。比如,今天完成了哪些事,有什么值得改进,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改进的。还可以写你在和小伙伴讨论的时候学到了什么,还有自己悟出来的工作模式。哪怕是一天就会忘记的小事,也要记录下来,成为几年后面试的谈资。
最后想说的是,事实上能够当上主席部长的人,大多数都是能力得到锻炼的人。学长学姐们的那句“白搭”说的没错,但你要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title,而是你在花费的那些时间里,成长为了怎样的人。
毕竟,那些虚名不过是一些符号,能够支撑你前行的绝不应该是title承载的虚荣心,而是这段经历扎扎实实地留在你身上的成长的痕迹,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微信号 offer-1